彌陀山莊 » 健康資訊 » 中風年輕化


2010-2-8 06:53 echoooo
中風年輕化

<P align=center><FONT color=darkorange size=5><STRONG>中風年輕化</STRONG></FONT></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康健雜誌》</P>
<P>&nbsp;</P>
<P>&nbsp;</P>
<P>&nbsp;</P>
<P><STRONG>中風年輕化</STRONG></P>
<P>&nbsp;<BR>藝人趙舜最近舉辦感恩會慶祝自己重 生,一年前他被醫師宣判為「腦幹栓塞中風」,腦部檢查時才發現以前有過小中風跡象卻不自知,直到有天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全身冒冷汗、暈眩、手腳沒力,才知 道自己中風了。類似趙舜的例子愈來愈多,且年齡逐漸下降,他的一位導播小老弟 36 歲,也中風了。</P>
<P>&nbsp;</P>
<P>我多年前的鄰居,帥氣、身強體健的年輕警官,一大早上班途中,突然砰一聲倒地,才 26 歲,中風竟也吹向他。</P>
<P>&nbsp;</P>
<P>很難想像,中風圖像已從過去熟知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前總統嚴家淦,中風的作家陳映真、企業家溫世仁、藝人陳松勇到趙舜,甚至更年 輕化,如地雷般在你我周遭引爆,尤其小中風,發生機率有上升趨勢。</P>
<P>&nbsp;</P>
<P>衛生署最新統計,40 歲以上平均每 9 人有一人發生過小中風,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10 倍。另項研究指出,台灣都會區 35 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 18.9 人,鄉村區人 13 人。中風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特別在這濕冷、溫度下降的時節,中風猶如陣陣疾風,毫無預警起吹。根據統計,每年 12 月至 2 月最易中風,天氣寒冷促進血管收縮,管壁變小血流壓力大,容易破裂。</P>
<P>&nbsp;</P>
<P>究竟中風有哪些徵兆?該如何預防?如何管好血壓?萬一中風了又該如何把握黃金期接受治療與復健?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中風後不僅身心遭受外人難以想像的折 磨,對家人更是沉重。 </P>
<P>&nbsp;</P>
<P>導演吳乙峰在「生命」紀錄片中,用鏡頭紀錄中風後的父親意志消沉癱坐在輪椅上,他說:「我很難把以前笑容可掬、待人熱情的父親聯想在一起。」如何照顧中風 患者?照顧者又該如何先把自己照顧好?這些重要課題,值得關注與學習。</P>
<P>&nbsp;</P>
<P>&nbsp;</P>
<P><STRONG>現象篇:第一現場──我 40 歲,卻中風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這個故事將顛覆你對中風的看法。張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平時經常對家人、朋友叮嚀要重視健康,要這樣那樣做,講得頭頭是道。萬萬沒想到,才 40 歲出頭,有一天,她竟然中風了。</P>
<P>&nbsp;</P>
<P>11 月 17 日,她一如往常,負責西文醫學期刊的管理工作,當時她對某個專案做法有意見,跑去跟會計室溝通。一向口齒清晰、擅於表達的文玲,突然發現自己說話打結了, 愈想說就愈結巴,一堆想法塞在嘴巴內,表達變得很吃力。</P>
<P>&nbsp;</P>
<P>「我覺得好累,」文玲垂頭喪氣慢慢踱步回辦公室,對同事抱怨溝通受挫。恰好有醫生來圖書館找她,文玲趕緊請教是不是自己壓力太大,導致言語表達困難。這位 醫生當場請文玲唸一段文字,結果狀況還好。隔天就週末了,醫生建議她觀察兩天再說。</P>
<P>&nbsp;</P>
<P>週末假期並無法讓文玲充飽電,她感覺身體很笨重、拖不太動,全身不舒暢的疲累感持續至星期一上班日,只好請假休息。星期二一大早到辦公室,超乎想像的疲累 感持續著,愈想愈不對勁,文玲決定看門診,找醫生開鎮靜劑。</P>
<P>&nbsp;</P>
<P>她直接問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文玲的父母、外公外婆,甚至叔叔、堂哥都曾經中風,家族史逼使她發出疑問。醫生回說:「不太可能,妳還很年輕。」畢 竟,文玲只出現語言障礙,肢體還無明顯異常。</P>
<P>&nbsp;</P>
<P>不知道自己曾經小中風過</P>
<P>&nbsp;</P>
<P>先做電腦斷層檢查(CT),片子清楚顯示一個黑點,文玲的後腦左邊曾經發生過腦血管阻塞。「這是舊傷?我曾經小中風過!」文玲直搖頭,不可置信自己竟然完 全不知道。</P>
<P>做完電腦斷層,文玲還慢慢走回辦公室對同事宣布:「晴天霹靂,我有過小中風。」同事們一臉驚愕,因為實在看不出來啊。星期四,同事們發現文玲走路愈來愈 偏,臉也逐漸歪斜,趕緊提醒文玲,種種跡象顯示不太對勁。文玲立刻打電話給醫生,醫生要她不要等星期五回診了,當天就直接掛神經內科許立奇醫師門診。</P>
<P>&nbsp;</P>
<P>許立奇聽完文玲敘述這幾天的身體變化,立刻安排她隔天住院。住院後進一步做磁振造影檢查(MRI),這才找到導致語言障礙的元兇。文玲的腦中間偏右上方血 管有阻塞現象,這條血管與舊傷是同一條。</P>
<P>&nbsp;</P>
<P>文玲被診斷為阻塞性腦中風,她的顱內血管先天性狹窄,更誇張的是,住院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當時最令文玲感到惶恐的 是,糖尿病讓中風後的文玲產生視網膜眼底病變,為了控制糖尿病,需接受胰島素療法。</P>
<P>&nbsp;</P>
<P>「往後要自己打胰島素了。」當醫生開始幫文玲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時,文玲的妹妹非常不能接受,「這麼一打不就代表終生都要靠胰島素了嗎?」一度想阻止。</P>
<P>&nbsp;</P>
<P>除了糖尿病,高血壓也是腦中風的重要元兇,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長達 20 年,深諳各種醫學常識,竟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BR>&nbsp;<BR>左右手不協調</P>
<P>&nbsp;</P>
<P>「我錯過兩次健檢,加起來就是 4 年,」文玲坦言以前對健康檢查很不以為然,原本 11 月 7 日要做員工健檢,恰好當天她身體不舒服請假在家,體檢課還特地打電話關切,她並不太在意。</P>
<P>&nbsp;</P>
<P>如今回想,文玲冒出一身冷汗,因為她出國 5 天,回國沒幾天就在辦公室發病。幸好沒有在國外發病,否則後果不堪設想。</P>
<P>&nbsp;</P>
<P>文玲住院後,中風症狀更加劇烈了。「我感覺不到我的左邊,我看得到東西,有力氣也有知覺,但左手好像伸不太出去,必須右手先去抓東西,才能帶動左手伸出 去,腳的情況也一樣,」文玲斷斷續續費力描述症狀,旁人卻往往聽得一頭霧水,很抽象也很模糊的敘述,「只有復健師知道我在說什麼。」</P>
<P>&nbsp;</P>
<P>醫學上,這是典型「外星手症候群」(disconnection syndrome),左右腦各自為政,無法溝通協調,左右手會互相干擾。也就是說,文玲的感覺統合出了問題。當她腦中想到一個動作而不去執行,腦子就無法 處理下一個動作,偏偏文玲的思考比動作快,問題更加嚴重。玲想去洗手間洗水果刀,突然想要上廁所,因為洗水果刀這個動作還沒執行完畢,腦子無法處理下一個 想要做的動作,文玲就一直開開關關廁所的門,無法自主。</P>
<P>「我弟妹問我到底要幹嘛,我說要去把水果刀拿出來再去上廁所,」文玲的認知功能完全正常,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腦子因為洗水果刀的動作尚未執行完 畢,無法下達上廁所的指令,其結果就是她不斷開開關關廁所的門。<BR>&nbsp;<BR>需仰賴過去的慣性動作</P>
<P>&nbsp;</P>
<P>從旁看文玲的行為,好像腦筋短路了,其實是因為腦血管堵塞的位置在腦幹中央,致使感覺統合失靈。住院三個星期,文玲的復健重點在於強化左右腦整合。答應接 受攝影記者拍照的前兩天,文玲出院了,聽她說話偶爾仍有點不太順暢,走路微跛,外觀上大致正常。然而,文玲的挑戰才正要開始。</P>
<P>&nbsp;</P>
<P>腦部受損導致左右腦不協調,使得文玲很多動作需以代償方式進行,亦即必須仰賴過去的經驗與慣性。譬如寫字,「我可以寫字,卻不是在有知覺的情況下完成的動 作,筆畫我並不真正知道,純粹是過去經驗的反射。」</P>
<P>&nbsp;</P>
<P>坐在病房內,文玲坦言內心有點害怕、慌張,尤其擔心回去上班後,無法處理好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她甚至詢問醫師是否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萬一別人不清楚我 『秀斗』的原因,這份手冊可幫我證明。」我們去圖書館為文玲拍照,她辦公桌上擺滿各種藥物、血糖機,拍照進行到一半,必須喊停,因為打胰島素的時間到了。 她轉過身背對我們往身上紮針,回頭又笑著請我們稍等一下,她還得補充食物。</P>
<P>&nbsp;</P>
<P>隨時監測飯前與飯後血糖、血壓、注射胰島素、回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已成為她每天不可不做的功課了。才 40 歲,文玲就必須面對這突來的生活變化,她在很短時間內做好調適。「我知道不可能再回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只好樂觀面對,」文玲微微一笑,她承認過去這些年太 疏忽健康。</P>
<P>&nbsp;</P>
<P>「『好煩、好煩』,是近十年來我最常說的話,我的壓力很大,卻始終沒有能力排解掉,甚至連別人的關心也成了壓力源。」 母親因中風過世,文玲身為長女又未婚,一肩承擔起家中大大小小事。中風住院那天,去大陸探親的父親回台飛機延誤,親戚打電話要她處理,只因為父親對大陸親 戚說,只要打電話給文玲,一切就可以搞定。</P>
<P>&nbsp;</P>
<P>許多研究指出,壓力與中風有關,要求完美的文玲承載了多年壓力,身心俱疲卻始終不正視,導致身體愈來愈難以負荷,直到腦子提出抗議。</P>
<P>&nbsp;</P>
<P>像文玲這樣的例子,愈來愈多,神經內科醫師、護理長、復健師從臨床上觀察,不約而同指出一個現象:在台灣,中風年輕化的趨勢,值得關注。<BR>&nbsp;</P>
<P><BR><STRONG>現象篇:中風吹向年輕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別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中風,二、三十歲就中風的年輕人,已愈來愈多。在台北榮總 162 病房(中風病房)擔任護理長的林春梅,18 歲即進入榮總工作,至今已 30 年,最近四、五年來她觀察到,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男女皆然,有些才 20、30 多歲就中風了。</P>
<P>&nbsp;</P>
<P>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昌明也發現,以前一年頂多遇到一、兩位 50 歲以下的中風患者,「現在每個月都有好幾個。」很多年輕人中風多有家族史,但自認年輕,不注意警訊,林春梅護理長不禁搖頭,「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 壓、糖尿病。」</P>
<P>&nbsp;</P>
<P>壓力也是年輕人中風常見原因之一,林春梅印象深刻有位男病患才 29 歲,沒有高血壓病史卻發生出血性中風。</P>
<P>&nbsp;</P>
<P>他連開兩家連鎖便利商店,經營管理的壓力過大,常常失眠、長期抽菸,免疫力持續下降。當免疫力不好,血液循環自然差,血管容易硬化,在毫無警訊情況下中風 了,左半邊癱瘓。為了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他憑著意志力忍受疼痛,很認真復健。</P>
<P>&nbsp;</P>
<P>腦中風長年來盤據台灣十大死因,根據衛生署統計,2005 年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 13139 人,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教授曾進行台灣首次腦中風發生率與盛行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都會地區 35 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有 18.9 人,鄉村地區則為 13.0 人。</P>
<P>&nbsp;</P>
<P>都會區中風的年輕人比鄉村地區高。這項研究指出,台灣腦中風死亡率雖有趨緩跡象,發生率卻不降反升。甚且,發生小中風的機率有上升趨勢,卻不被國人注意。 即使連衛生單位至今才開始做全國中風登記,約一年後才能呈現較完備的資料。</P>
<P>&nbsp;</P>
<P>根據統計,20-50% 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過暫時性腦缺血,即俗稱的「小中風」。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10 倍。國民健康局研究也顯示,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每 12 人就有1 人發生過小中風,如果把年齡降到 40 歲以上,那麼平均每 9 人就有 1 人發生過小中風。</P>
<P>&nbsp;</P>
<P>中風跟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必須花費相當時日做復健,如果一個社會的中壯年人口愈來愈易腦中風,人口出生率又不斷下降,難以想像將對社會的生產力與國 力造成何等影響。</P>
<P>&nbsp;</P>
<P>&nbsp;</P>
<P><STRONG>預防篇: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高血壓是中風的主因,但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血壓有多高,你是其中之一嗎?英國威爾斯健康與社會照護研究所朱力安哈特醫師,是研究高血壓的專家,他指出,如果 將所有的中風暫時視為同一類,高血壓無疑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容易控制的方法。」</P>
<P>&nbsp;</P>
<P>偏偏在台灣,控制高血壓卻最被國人忽略。根據國民健康局 2000-2003 年的統計,台灣 20 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男性約 24.9%,女性 18.2%。值得擔憂的是,竟然有約四成的男性、五分之一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好好服藥控制血壓的比例,台灣拜健保已實施 10年&nbsp; 賜,從小於 10% 爬升至約 25%,但仍比美國的 35% 少很多。</P>
<P>&nbsp;</P>
<P>「不注意血壓,就等著發病吧,」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明豐直截了當說,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就像「隱形殺手」,可以殺人於無形,這種人除 了常常監測血壓,沒別的警訊可供參考。</P>
<P>&nbsp;</P>
<P>陳明豐搖頭苦笑說,台灣地區腦血管病變的致病率名列世界前茅,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控制率很低,「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按時服藥,怎麼講病人就是不聽,」 很顯然,其他四分之三的人就成了腦血管病變或其他高血壓併發症最佳候選人。</P>
<P>&nbsp;</P>
<P>&nbsp;</P>
<P><STRONG>血壓管控差,易引發中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以病變來分,和壓力有關的併發症、血壓太高、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以及尿毒症,高血壓另外可合併新陳代謝變化,加速動脈硬化。當血壓過高,腦組織的動脈血 管承受不住而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其他腦組織,即腦中風(又稱腦溢血或腦血管破裂),嚴重者死亡或半身偏癱。</P>
<P>&nbsp;</P>
<P>這類出血性中風常見有腦組織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兩種。除了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阻塞)中風也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當腦動脈血管硬化,管腔變小,血管 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及功能失調,就中風了。腦血栓症與腦栓塞症是這類缺血性中風的常見類型。</P>
<P>&nbsp;</P>
<P>還有一種是短暫性腦缺血(TIA),亦即小中風,原因多為頸動脈內膜組織的膽固醇斑塊脫落下的血塊碎片(微栓子),沿著血液往血管末端運行至腦部或視網 膜,引發暫時性的症狀。</P>
<P>&nbsp;</P>
<P>像是突然劇烈頭痛、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糊、說話遲緩或有理解障礙、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突然耳鳴或暈眩。</P>
<P>&nbsp;</P>
<P>因為微栓子會慢慢分解掉,因此這些症狀發生時間約 5-10 分鐘,通常 24 小時內可自行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但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頗高,應該儘速檢查治療。不論哪類型中風,共同的敵人皆是動脈血管老化,如果你以為 血管老化是老年人專利,那就錯了。</P>
<P>&nbsp;</P>
<P>&nbsp;</P>
<P><STRONG>血管老化是元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血管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化?陳明豐教授回答:「應該從還在媽媽肚子內就開始了。」他笑說自己的想法很瘋狂。</P>
<P>&nbsp;</P>
<P>但他的想法有學理依據。「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血管硬化的步驟就開始在進行了,只是初起的變化非常細微,所以不會察覺到,」陳明豐解釋,當我們還窩在媽媽肚子內時,就已經有血管了,有血管就有內皮細胞,媽媽懷孕時如果受到外在不當刺激或壓力、藥物等,造成胎兒窘迫,或子宮內環境變化導致內皮細胞的功能產生變化,就會使動脈硬化的最早期開始進行。出生後,隨著年齡變化,生活環境更複雜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出現不正常,也易使得動脈硬化的過程開始或加速進行。</P>
<P>&nbsp;</P>
<P>一般而言,40 歲以上的成年人,已可在臨床上看到動脈硬化的表現。許多因素導致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比如生活或工作壓力、緊張、熬夜、抽菸、不正常的生活型態、高血壓、 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等,「血管硬化是很錯綜複雜的過程。」</P>
<P>&nbsp;</P>
<P>陳明豐正色表示,平時不斷呼籲民眾要控制血壓、血糖,用意即是延緩血管硬化、老化的速度,延緩老化就是預防保健,此外別無他法。</P>
<P>&nbsp;</P>
<P>&nbsp;</P>
<P><STRONG>預防中風,先管管血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也因此,隨時量血壓,是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的每日例行作業。這位國際知名腦中風專家幾年前回到台灣工作,他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台小型血壓器,隨時監控血 壓,因為他發現,在家裡量的血壓通常數值不錯,在辦公室,情緒變化大,血壓值的變化也大。</P>
<P>許重義引一項國外流行病學研究,這項研究的受試者高達十萬人,長期追蹤結果顯示,當血壓每降低 10 個毫米汞柱(mmHg),中風的風險可減少一半。</P>
<P>&nbsp;</P>
<P>&nbsp;</P>
<P><STRONG>預防高血壓,專家們提出五件非做不可的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nbsp; 控制體重</P>
<P>研究指出,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血壓會上升 1mmHg,保持適當體重格外重要。貼心小提醒:適當體重的計算為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得到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在 18-24 之間,表示體重適當。</P>
<P>&nbsp;</P>
<P>█&nbsp; 少鹽</P>
<P>控制鈉鹽的攝取很重要。研究發現,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使水分滯留在體內,導致體內水分失衡,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罹患高血壓的比率相對提高。</P>
<P>&nbsp;</P>
<P>█&nbsp; 多喝水</P>
<P>攝取足夠的水分,減少便秘,否則排便時會因為用力而使得血壓上升,有人因此發生腦風。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跟便秘說 No。多纖維、少油、少脂肪的飲食也能避免膽固醇過高。</P>
<P>&nbsp;</P>
<P>當高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再隨著血液循環滲入血管壁,逐漸沉澱使得血管變狹窄且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血壓也跟著升高。許重義目前正進行 一項研究,他發現腦中成分之一的類澱粉 Aβ(Amyloid peptide)會造成細胞退化,如果堆積在腦神經組織內過多,容易罹患老人失智症,若堆積在血管內過多,則增加中風的風險。</P>
<P>&nbsp;</P>
<P>至於如何避免過度堆積,阻斷類澱粉 Aβ 的生成?許重義的研究室還在努力破解之中,初步的發現是:「蔬菜水果內某些成分可以增加阻斷類澱粉 Aβ,減少腦血管退化。」</P>
<P>&nbsp;</P>
<P>█&nbsp; 睡眠充足</P>
<P>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減輕工作或生活壓力,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睡眠良好就可使高血壓正常。<BR>&nbsp;<BR>█&nbsp; 不抽菸、多運動</P>
<P>「年輕人缺血性中風,九成以上有抽菸,」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觀察,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血管內亂七八糟,檢查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一 問,原來是老菸槍。</P>
<P>&nbsp;</P>
<P>胡漢華以前對抽菸並不會很排斥,這幾年看多了年輕中風病患,驚覺問題很大,不斷呼籲,民眾要戒菸。抽菸會使血管收縮,加速血管硬化並增加心臟負荷。運動有 助於體重控制與調節壓力,但如果有高血壓的人,須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建議採取和緩的運動型態,如散步、健走或騎腳踏車。陳明豐不忘提醒,已經有高血壓的 人,不能只單靠運動控制,還必須合併飲食、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才能確保血壓控制得宜。</P>
<P>&nbsp;</P>
<P>&nbsp;</P>
<P><STRONG>低血壓也會中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血壓標準,收縮壓低於 120mmHg 以及舒張壓低於 80mmHg 叫做血壓正常。 收縮壓在 120-140mmHg 或舒張壓在 80-90mmHg 屬於高血壓前期。收縮壓 ≧140mmHg 或舒張壓 ≧90mmHg,即稱為高血壓。</P>
<P>&nbsp;</P>
<P>專家們提出一個新觀點,除了高血壓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低血壓也與中風攸戚相關。胡漢華主任解釋,血管硬化與舒張壓有關,因此早期認為舒張壓高很危險, 後來經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舒張壓正常、收縮壓高,更危險。</P>
<P>&nbsp;</P>
<P>現在則有了更新的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愈大,中風的機率愈高。舉例來說,160/ 60(收縮壓/舒張壓)比 160/ 80 中風的風險更高,這兩個數值拉距愈寬,代表大動脈硬化更嚴重。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沖出來時,血管舒張或收縮就無法緩衝,好比水泥牆,硬梆梆, 血流沖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P>
<P>&nbsp;</P>
<P>也因此當這兩個數值落差愈大,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愈厲害。血壓是維持生理情境所需的血流壓力狀態,所以一個人不會永遠同樣的血壓,而是在某個範圍內擺動, 當大於一定程度時,即使沒感覺不舒服,卻已經對器官組織造成殺傷力,這也是我們要避免高血壓的原因,陳明豐教授補充。</P>
<P>&nbsp;</P>
<P>但血壓多低才算不健康?並沒有明確規範。專長心臟血管學的陳明豐表示,民眾要重新看待低血壓。低血壓的定義是,「無法達到或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需求的血 壓。」</P>
<P>&nbsp;</P>
<P>通常年輕女生血壓偏低,如果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好比頭暈、嗜睡、臉色蒼白、心跳慢、虛弱沒力氣,「只能說她的血壓正常值比一般人較低,這不能稱為低血 壓。」反之,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嚴重甚至昏厥休克,這稱為病態的低血壓,亦即血壓已經不夠生理需求,也容易因血液循環差引起組織血流灌流不好、血管堵塞, 甚至導致中風。</P>
<P>&nbsp;</P>
<P><BR><STRONG>如何知道中風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短暫性缺血(小中風)常見的警訊:&nbsp; </P>
<P>◆ 突然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糊。</P>
<P>◆ 突然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或偏 ??</P>
<P>◆ 突然說話遲緩、理解出現障礙。</P>
<P>◆ 突然耳鳴、暈眩、平衡感喪失、失去協調性而無故跌倒。</P>
<P>◆ 突發有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跟平常的痛感很不一樣。</P>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風年輕化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
} return $pagelink; } function forumperm($viewperm) { return (empty($viewperm) || ($viewperm && strstr($viewperm, "\t7\t"))); } ?>